(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娜 教授)
琼崖革命是在远离中央、孤悬海外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展开的,广大人民群众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卫琼崖革命,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封锁与围剿,迎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树立了中国革命史上孤岛奋战的典范。列宁在《悼念雅·米·斯维尔诺夫》中说,“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这是革命与群众关系的要诀,也是琼崖革命“孤岛不孤”、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经验总结。
海南各族人民是琼崖革命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坚强后盾
在琼崖革命过程中,海南岛孤悬海外、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催生了反革命力量掣肘革命的重要手段:军事围剿。在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先后于1928年和1932年两次对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围剿,导致了琼崖各主要根据地被攻破、红军主力被打散,最后幸存的革命力量仅25人,革命进入空前艰难时期。为了帮助琼崖共产党突破国民党在岛内的封锁,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冒险偷运粮食,接济革命队伍给养;有的不顾一切传送情报,保障党组织安全;有的视死如归,秘密执行党的任务,与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为革命保存了宝贵火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采取“三光”政策对解放区进行疯狂的“蚕食”“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亦加紧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并在1940年底制造了震惊全琼的“美合事变”。广大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展开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在1942年5月底到1944年春之间,抗击了日军至少5个警备队共1万多人和伪军5000人的进攻,有效阻挡了日军、伪军对根据地的进攻。同时,各根据地民众还积极为抗日部队输送革命力量,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1943年,王国兴领导黎族苗族群众举行白沙起义,后主动寻找共产党,帮助琼崖特委建立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极大化解了琼崖革命力量被围剿的困局。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46军入琼,出动5个团的兵力分四路围剿白沙解放区,解放区革命群众一如既往,配合琼崖纵队开展坚决的自卫反击,最终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琼崖共产党之所以屡对强敌而不败,历经磨难而不衰,正是因为有300多万海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但是,琼崖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万宁的六连岭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房屋被烧毁、群众被杀绝而成为“无屋村”“无人村”的有20个村庄,在原有100多个村庄中,先后被杀害的革命群众和为革命牺牲的同志共有2000多人,占原有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六连岭的革命群众是300万英雄的海南人民的一个缩影。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连起了那一座座被反革命力量人为制造的军事孤岛,在海南岛上筑起了革命的铜墙铁壁,有效地粉碎了敌人对琼崖革命的军事围剿。
海南人民与琼侨是琼崖革命突破敌人全面封锁的强大支撑
琼崖革命孤岛奋战的艰难在于敌人的全面封锁。期间,国民党和日军先后对海南岛进行严密封锁,一是严控人员往来,对过往琼州海峡的人员加强了筛查、跟踪与管理,企图阻隔琼崖特委与广东省委及中央的联络。二是严控物资运输,不但对往来琼州海峡的船只进行严密监控,而且还动用军舰加强对海峡的巡逻与控制,严禁革命力量与革命物资向海南岛运输。三是加大了对海南岛的信息封锁,摧毁琼崖特委的电台,迫害发报员,导致琼崖特委先后两次近10年与党中央中断联系。
为了打破敌人封锁,在党中央的指导下,琼崖特委积极开展反封锁反围堵斗争:搭建地下交通网。在岛内,广泛设立地下交通站、联络点、情报站;在海上,开辟海上交通线,设置与广东省委联系的专门交通船;在岛外,于湛江建交通站,实现人员与信息的中转。同时,还开展对干部、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与保护工作,并偷运、转移岛外物资到岛内。这些举措为琼崖革命开辟了一条摧不垮、打不掉的红色地下航线。这条红色地下航线是在广大琼崖人民的保驾护航中运行的,300万海南人民是这条航线的守护者。以当时的琼山县为例,从1927年设联络站开始到解放战争时期,全县共建立180多个交通站和情报点,交通、情报人员达4000余人。如此大规模的网点布置及情报人员分布,没有大量的群众参与及掩护是难以实现的。在琼崖革命过程中,有非常多的民众直接参与红色交通线的工作,送情报,送干部,他们接到任务时就是党的交通员,完成任务后就是普通民众,如黄金女、徐家宝等。也有千千万万如云四婆、杨秀山这样的“堡垒户”,他们穿梭在敌人的监视下,或通风报信或宁死不屈,掩护地下工作的开展。还有1000多名如符树存、黄爱英、张玉英这样的琼崖地下交通英烈们,他们视死如归,捍卫琼崖革命红色交通线。
此外,琼侨也是琼崖革命突破封锁的另一支重要群众力量。他们在抗战初期即响应党的号召,组建“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先后有240余名侨胞回到战火纷飞的琼崖,支援家乡革命。他们在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展募捐活动,并长期突破敌人封锁,通过捐款捐物支援琼崖革命。他们还对外积极宣传琼崖共产党及其主张,使党的政治主张能跳出国际力量的孤立与包围,被海外民众尤其是东南亚人民所认识、了解,并支援琼崖革命。
正如冯白驹所言“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尽管革命力量总是被武器装备数量数百倍于己的强敌封锁、包围,但是山不藏人人藏人,海南各族人民与华侨就是琼崖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靠山。正是他们的英勇、果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琼崖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突破封锁,走向胜利。
南北岸群众是琼崖革命实现里应外合的雄壮之师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毛主席“大迂回大包围”战略的收拢,广东、广西解放,白崇禧部覆灭,大陆革命形势全面好转,海南岛解放迫在眉睫。但琼崖革命斗争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岛内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是时,薛岳率领国民党残部共10余万人盘踞在海南岛,并在岛上依海据险,充分利用国民党海空军优势,设立了环岛立体式防御体系——“伯陵防线”。为了切断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国民党当局还加强了对沿海渔民、渔船的控制,禁止渔船出海,不准群众赶集等,海峡两岸交通严重受阻。
为了打破被封锁的僵局,在党的领导下,海南人民积极开展支前运动,掩护、护送干部偷渡北岸传送情报、筹款征粮、招募船工等。仅1950年1月至2月,海南各族人民就有6万多人支前,筹集粮食5万多石,偷偷输送了30多名干部、400多名船工及170多艘木帆船到雷州半岛,协助大军渡海。北岸的广东人民亦积极投入支援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支前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的北岸群众在1950年1月至5月间,共征集粮食7000余万斤,船只2666艘,牛车4.5万辆次,民工96.6万人,船工、舵手1.2万人。在粤西沿海和雷州半岛各地,搭建了一条绵长的供给线。同时,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南北两岸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大军分两批四次成功偷渡琼州海峡,实现了大军与琼崖纵队在战略战术上的里应外合,并于1950年5月1日成功解放海南岛。
琼崖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冯白驹曾分析琼崖革命能在逆境中崛起,“坚持下来并且能够加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始终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得到了海南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正是这样,以琼崖各族人民、琼侨和北岸群众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琼崖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突破敌人的封锁与围剿,汇聚起琼崖革命孤岛奋战、独而不孤的磅礴力量,推动琼崖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